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5/ 15 18:46:29
来源:新华网

林继富:从“空间赋能”视角讨论融入乡村振兴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字体: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发表主旨演讲。新华网 陈延特摄

  新华网贵阳5月15日电 (记者 常宁)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资源开发司指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贵州省文旅厅、黔东南州、中国旅游协会、中国旅行社协会、中国旅游景区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丹寨非遗周”上,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表示乡村振兴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聚焦于人民的生活生产空间,其“空间”表现为历史性和现代性、生活性和文化性、物质性与精神性。融入乡村振兴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空间”是生活区域,是情感表达空间,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传承的场所,因此,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乡村振兴的结合,既不同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也不同于乡村振兴的产业经济发展,而要有新发展理念,从“空间赋能”视角,讨论融入乡村振兴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就显得非常必要。

  林继富以万达小镇为例,从多方面讨论了乡村振兴和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第一是政策依据与理论视角。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林继富表示,乡村振兴是以乡村人民生活为中心的整体性、关联性“全面振兴”。作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振兴”的重要内容。因此,乡村振兴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创新也离不开乡村振兴。这就需要在“新发展理念”的驱动下实现乡村振兴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互惠互利、共生互融。其中“新发展理念”就是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第二,空间赋能是一个多元共享的空间。林继富介绍,万达小镇所在的丹寨属于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区,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的文化形态的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交流、分享中构成多元、多样的文化样态,成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域空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多元性风格。万达小镇所在的黔东南区域,就表现了这种多样性和多元性。

  第三,空间建构的主体能动性。林继富表示,融入乡村振兴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空间赋能”过程,包含从整体上把握空间生活世界,空间构成要素,以及空间生产与资本、与政治、与生态关系的赋能,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 的建设目标,充分体现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能动性。

  第四,激活协调空间的内生动力。林继富表示,融入乡村振兴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立足于空间价值,要发挥社会多方力量与乡村价值的“互嵌”力量,由内而外,激发、协调“空间赋能”内生动力,使传统村落、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才能形成文化生态保护区整体传承发展的生动局面。

  最后,林继富表示,融入乡村振兴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空间赋能”就是在“新发展阶段”,以“新发展理念”为实践先导,以人民的社会信任、互惠规范和关系网络互为基础,互相补充,在激活文化生态保护传统空间和政府赋予的“空间”生产能力中唤醒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资本属性,实现 “空间赋能”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全面进步。

  据悉,本次活动由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丹寨县人民政府、万达集团等承办。

【纠错】 【责任编辑:徐宁 】
阅读下一篇:
01003010108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450103